国际单位制
三个时代
- 实物基准时代:以地球的尺寸、特定物体的属性为定义基础。
- 稳定现象时代:以特定条件下、高度稳定的自然现象为定义基础。
- 基本常数时代:以宇宙中普适的基本物理常数为定义基础。
1. 长度单位:米 (m)
- 定义一 (1791):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上从赤道到北极点距离的千万分之一。 - 缺点:地球并非标准球体,子午线长度测量存在误差且难以精确复现。
 
- 定义二 (1889):国际米原器(铂铱合金棒)在0℃时两端刻线间的距离。 - 缺点:作为物理实体,原器存在磨损、形变、氧化等不稳定性风险;基准唯一,易于损毁。
 
- 定义三 (1960):氪-86原子在特定能级跃迁时所发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,650,763.73倍。 - 缺点:谱线有一定宽度,限制了复现的最高精度;实验条件要求苛刻。
 
- 当前定义 (1983):光在真空中 (1/299,792,458) 秒内所行进路径的长度(固定了真空光速 c)。 
2. 质量单位:千克 (kg)
- 定义一 (1795):1立方分米纯水在密度最大时(约4℃)的质量。 - 缺点:水的密度受温度、压力、纯度及同位素丰度影响,难以精确控制。
 
- 定义二 (1889):国际千克原器(“大K”,铂铱合金圆柱体)的质量。 - 缺点:物理实体,质量会因表面吸附或磨损而发生无法溯源的微小变化,造成全球质量基准不稳定。
 
- 当前定义 (2019):通过固定普朗克常数 h (6.62607015 × 10⁻³⁴ J·s) 来定义。 
3. 时间单位:秒 (s)
- 定义一 (至1960):平均太阳日的 1/86400。 - 缺点: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且长期来看在变慢,不是一个稳定的时间基准。
 
- 定义二 (1960):1900年回归年长度的 1/31,556,925.9747。 - 缺点:依然基于天体观测,精度受限于观测技术,且不易于在实验室中复现。
 
- 当前定义 (1967):铯-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,192,631,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。 
4. 电流单位:安培 (A)
- 定义一 (1948):在真空中,两根相距1米的无限长平行直导线,通以等量恒定电流,若导线间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 2×10⁻⁷ 牛顿,则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一安培。 - 缺点:“无限长导线”等条件过于理想化,在现实实验中无法实现,导致复现精度极低。
 
- 当前定义 (2019):通过固定基本电荷 e (1.602176634 × 10⁻¹⁹ C) 来定义。 
5. 热力学温度单位:开尔文 (K)
- 定义一 (1954):水的三相点(固、液、气三态共存点)热力学温度的 1/273.16。 - 缺点:水的同位素组成会轻微影响三相点的温度值,难以保证全球“标准水”的完全一致,限制了最高精度。
 
- 当前定义 (2019):通过固定玻尔兹曼常数 k (1.380649 × 10⁻²³ J/K) 来定义。 
6. 物质的量单位:摩尔 (mol)
- 定义一 (1971):一个系统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.012千克碳-12的原子数目相等。 - 缺点:定义与“千克”单位绑定,依赖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,继承了千克定义的不稳定性。
 
- 当前定义 (2019):1摩尔精确包含 6.02214076 × 10²³ 个基本单元(固定了阿伏伽德罗常数 NA)。 
7. 发光强度单位:坎德拉 (cd)
- 定义一 (1948):在铂的凝固点温度(约2042K)下,1/600,000 平方米的黑体辐射体的发光强度。 - 缺点:产生并维持铂凝固点的高温条件非常困难,实验装置复杂,难以精确复现。
 
- 定义二 (1979):一个频率为 540×10¹² 赫兹的单色辐射光源,在给定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 1/683 瓦特每球面度时的发光强度。 - 缺点:虽然摆脱了高温实验,但其定义方式仍是规定一个特定条件下的数值,而非基于一个基本常数。
 
- 当前定义 (2019):通过固定频率为 540×10¹² 赫兹的单色辐射的光视效能 Kcd (683 lm/W) 来定义。